认识一下华人中最杰出的顶尖钢琴演奏家
2022-08-26 16:13:33
  • 0
  • 2
  • 24
  • 0

耶子按:

      这位钢琴演奏家我已经多次介绍,但忘了有没有在此介绍过,所以今天分享一下大家。

      这位钢琴家的经历再一次验证了我一贯的观点或者说我的一贯看法:在各个领域凡是真正的厉害大家,几乎都是十分低调和自知之明地杜绝华丽亮相,反之所有在社会上被前呼后拥着簇推、被铺天盖地地赞捧着张扬,都让人疑惑、存疑和难以信任。

提到国际知名的华人钢琴家,也许很多人的下意识想到的名字就是郎朗,但在王思聪的印象和认知里,他觉得有一个名叫“朱晓玫”的人,是比郎朗还要优秀,表演也更高级的。

即便如此,“朱晓玫”这个名字在国内也鲜少有人知道,一是因为她在国外成名,并且当时已有四十多岁;二是因为她真的非常低调,法国的《世界报》曾这样评价她:她总是悄悄走上舞台,穿黑色的衣服和裤子,端坐在钢琴前,她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,演奏清澈而深刻,总是能带给我们“灵魂的共振”。

朱晓玫身上的那股沉静的力量,来源自她前半生的经历:1949年,朱晓玫出生在上海,原本那个家庭富裕且安康,但在她出生不久后因为政治原因家财散尽。1950年她随家人移居北京,投奔亲戚,日子过得艰难且苦涩。但出生在资产阶级家庭的母亲,在教她学钢琴之余,也没有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放弃让她接受专业的钢琴教育。相反的,在朱晓玫十一二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时,她的母亲依然坚定的送她入学。

在这所学校里,朱晓玫有了系统的教学和名正言顺弹琴的机会,便开始每日每日的泡在琴房里,每日弹琴时间长达十个小时。

朱晓玫二十岁的时候,文化大革命的到来,不仅让她被迫离开家,上山下乡,终日劳作,还剥夺了她弹琴的时间和自由。心心念念着钢琴的朱晓玫在家书中请求母亲把钢琴寄过来,然后便在艰难的环境中,开始弹奏觉得最为艰涩的巴赫。

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年,文化大革命结束后,30岁的朱晓玫回到了北京,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研修班继续学习钢琴。在这里,她的老师鼓励她去国外看看,并且告诉她:“你有很好的技术,但音乐完全不对”。朱晓玫认真的考虑了老师的建议,然后毅然决定去美国。

到了美国以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顺利,朱晓玫为了能在那里生存下去,去了一个富人家里做帮佣,原本弹钢琴的双手,却在不停的刷碗、洗衣服、拖地……这样的对比看上去有些心酸,但朱晓玫却觉得十分值得。

这样的生活,朱晓玫过了六年,六年后,她想要新的突破和更多的可能性,便听取朋友的建议,又只身去了法国巴黎。让朱晓玫没想到的是,在巴黎的生活一如既往的艰难和繁忙,但她却在这里因为自己的才华,而得到了当地人的诸多帮助:教授不仅为她找地方居住,还为她提供了练琴的地方、陌生老太太听完她的演奏后,坚持要把自己的公寓低价租给她、经常在家“偷听”她演奏的邻居们……当地人的好意和对艺术家的包容,让她觉得内心一下子开阔了起来。

1994年,离开祖国,前往国外闯荡14年的朱晓玫收到了巴黎城市剧院的让她开独奏音乐会的邀请,尽管在这个城市里,她已经弹过了很多遍的巴赫,但这次的演奏于她一个毫无任何背景的中国人而言,不仅代表着这座城市对她的认可,也代表着会有更多人能听到她的独奏。

这场独奏会以后,朱晓玫收获了颇多的赞赏和支持,自此,她像个练武之人被打通任督二脉一般,在巴黎乃至欧洲拥有了一席之地。即便如此,她还是保持着谦卑之心去面对钢琴、自己和遇到的每一个人。

如今的她,举办了超过600场的演奏会,却仍然在每一次登台的时候坚持身着素衣;她在法国顶尖音乐学院中任职,却依然保持着对学习的敬畏之心;她发行了多张倍受大家喜爱的唱片,却仍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:租住在小公寓里,每日只是练琴、吃饭、工作……

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,是因为尽管朱晓玫已经为此准备了几十年,却依然对自己的成名有些茫然,她说: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听,我很怕把我吹得太好,捧得太高了,那样让大家上当受骗,所以,我不要那么多音乐会,宁愿把时间用在练琴上。

对于朱晓玫来说:人生中的所有或好或坏的经历,都只是让她更加坚定要选择钢琴这条路而已,而外在的一切都只是表面的,只有内心的充实和坚定才是让她虽不穿华服,却依然气场十足的关键。命运的馈赠,早在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备好了,只等你认准方向,向前行驶,便可有所收获。

朱晓玫《哥德堡变奏曲》(1:25:52分钟)

现场演出视频链接:

https://v.qq.com/x/page/i323797x2sn.html

“你一定要去听朱晓玫演奏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,她演奏的就像作品写的一样纯净无邪”——《费加罗报》

朱晓玫事业起步非常晚。1994年,她在塞纳河对岸的巴黎城市剧院开独奏音乐会时——这是她第一次在巴黎公开演奏,已经四十多岁了。自这场音乐会开始,她在巴黎的音乐会几乎场场爆满,年年开音乐会,年年如此。

她的保留曲目非常少,只专注于几位作曲家:斯卡拉蒂、海顿、莫扎特、贝多芬、舒伯特、舒曼,而核心曲目就是巴赫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。

她录了至少两次《哥德堡变奏曲》(2000/Mandala、2007/Mirare),都和小公司合作,所以卖得很贵。录巴赫本身就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,因为听众不会太多,你面对的都是专家的苛求。

朱晓玫曾说,巴赫近似于中国的老子。“佛教徒总是描摹佛陀的微笑。万物皆有两面,没有单纯的事实,人们总是见己所欲见——这就是生活,这就是《哥德堡变奏曲》。”

她还说:“三十年来,《哥德堡变奏曲》伴随着我的生命,就像一个与我一起生活的人,它已成为我的一部分。在这部作品中,巴赫将人生谱写成乐曲,他的人生,我们的人生,每个人的人生。”

一个用一生完成的领悟和传达,这样的音乐,必然格外动人!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